[20分钟听本书]《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,它就又变了》
↓我还想涨知识,再听一本↓ | |
在秦汉400多年的历史浪潮中,中国的政治制度、经济制度和思想礼教制度的演变,以及这一演变对中国和东亚世界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|
《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,它就又变了》
关于作者
丹尼尔·克莱恩,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,毕业于哈佛大学哲学系,写过二十几本书。作品大多跟哲学思考有关,文风轻松幽默。
关于本书
这本书以39个经典的哲学金句为目录,思考了很多重要的哲学命题,比如生与死、爱与孤独、道德与伦理、存在与意义等。作者通过这些金句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和困惑,也体现了思考本身的乐趣。
核心内容
本书的思想核心是:用39条哲学“金句”揭示生命的意义,思考“如何尽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”。
一、什么是幸福快乐的生活?用技术手段获取快乐值得追求吗
1. 快乐分两种,一种叫幸福,一种叫快感
关于快乐的定义,哲学家有两种主流的观点:第一种观点,认为快乐是平和宁静的状态,没有痛苦、恐惧和焦虑。第二种观点,认为快乐是狂放不羁的状态,是无拘无束、及时行乐。在第一种观点里,“快乐”这个词更接近于“幸福”,它重视快乐的稳定性和恒久性;第二种观点里,“快乐”的定义更接近于“快感”,它更在意快乐的直接性和即时性。
如果把快乐定义为幸福,那么获得快乐的途径是要考虑后果,节制自己的原始欲望。就像作者引用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金句:“莫因渴望你没有的,而错过你已拥有的;要知道,你现在拥有的,也曾是你渴望的”。
如果把快乐定义为快感,则获得快乐的途径是抛开理性和道德的束缚,及时行乐,而且不应该遭到任何谴责。这反映出对原始和本能的崇尚,对于理性和道德的厌恶。
【案例】
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喝酒,通过喝酒获得的快乐是暂时的。酒文化几乎在每一种文明里都占据了一定的地位。我们通常认为,德意志民族是严谨守秩序的,但他们也会在啤酒节上尽情放纵;日本男人一般是含蓄内敛的,他们也会在下班后去居酒屋里买醉。人们喜爱酒,其实就是对沉闷生活的反叛。喝酒的生活可能埋有隐患,可能造成危险的后果,但是管它呢,今朝有酒今朝醉。
2. 无论如何定义快乐,我们都希望快乐是真实发生的,而不仅仅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感觉
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,快乐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。比如通过机器或者药物,可以缓解痛苦、给人带来快乐的感觉。
【案例】
来自哈佛大学的“体验机”实验提出,如果有一台机器,可以提供给你任何你想要的快乐体验,只要你把大脑插上电极,就可以通过机器刺激获得快乐。你会感觉你正在品尝顶级美味的食物,或者读一本伟大的小说,或者认识一位知心的朋友。当然这个过程会让你感觉到这些事物是真实发生的,你不会意识到自己只是被通了电。如果有这样一台机器,你会选择连上它吗?结果,大部分参与实验的人都不想连上机器,他们宁愿自己亲身经历那些事,而不是仅仅获得一种“感觉”。
这表明,我们不仅关心快乐的结果,还要关心快乐的理由。我们不仅希望得到快乐的感觉,我们还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,而不是被他人操纵设计的。用技术手段制造快乐不是我们愿意追求的事情。
二、道德是一种更聪明的自私自利吗
1. 人们做好事的动机往往是自利的,造成的结果是利他的
这本书里关于道德的出发点,有这么三种解释:第一种解释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,你就要怎样对待别人。这种观点教导说,你对别人好,别人也会对你好。这种解释把道德说成了一种交易行为。第二种解释是行善是为了获得庇佑,为了来生获得幸福。或者说得更赤裸一点,是为了取悦神、上帝或佛祖。第三种解释是行善本身就是回报,能够获得一种满足感,成为一个好人,提升了自己的精神境界。这本质上是为了获得幸福快乐而去做道德的事,是一种道德享乐主义。
归根结底,无论哪一种解释,道德的出发点都是自利的。从利己的动力出发,做出利他的行为,可以说,道德是一种更明智的自利。
2. 我们基因里存在利他主义成分,但是往往只限于自己的家人和族群范围内
有些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,每个人确实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利他倾向,这种利他主义可以说是嵌入到基因里面的。人类是群居的、相互协作的群体,在原始社会,迫于生存的压力,同一个族群的人们必须团结起来,互相照应,从而形成了一种邻里互助、亲友互助的生存模式,这种模式能够确保我们人类繁衍存活下来。那么,按照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”的原则,在千万年的进化里,我们就把这个有利于生存的特征写进了基因里,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有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内心直觉。只不过,这种利他主义,我们会本能地用在自己的家人和族群里,而很少用到其他人群。
三、生命的意义究竟存在吗?如果存在,我们可能自主地决定自己生命的意义吗
1. 思考死亡,让我们找到活下去的理由
思考自杀,也就是回答为什么继续活下去的问题。活下去的理由,就是生命的意义。正如意大利哲学家贾科莫·莱奥帕尔迪的金句所说:“大自然以其惯常的善意,注定了人直到完全失去了活着的理由之时,才懂得该如何生活;直到无力再享受鲜活的快乐之时,才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。”
【案例】
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主动去感受一些“濒死体验”,举个例子,很多人喜欢从悬崖上蹦极跳下来,或者以危险的速度飙车,这些极限游戏让我们体验到对死亡的高度警觉,在感受完这种危险的濒死体验之后,我们才感到自己正在活着。这本书指出,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做,潜意识里是为了确认我们活着的事实。可以说,直面死亡,是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唯一方式。
2. 我们能够而且必须主导生命的意义
作者认为,我们能够培养自由独立的意志,既不靠神或权威来解读自己,也不要一味否定权威,而是抛开那些成见,一层又一层地探究自我。寻找真实的自我是个“无底洞”,每当你揭开一层,以为发现了真实的自己,又会意识到下面还有一层,这可能是穷尽一生也很难完成的任务,但是我们需要持久地去做。每探究一层,就有多一层的意义。
这本书还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观点,说生命无意义,或者生命的意义不能由我自己把握,多半是给自己胡作非为找一个正当的理由。既然生命都没有意义,或者即便有意义,我也把握不了,那么我为什么不能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呢?世上再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,没有什么可评判的价值,那么人类所有的恶行都有了十分正当的理由。所以,我们必须承认生命有意义,生命的意义能够被我们寻找和创造。因为只有承认个体对于自己的人生有主导权,才能让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。
金句
1. 眼光长远是理性的,但同时也是苦闷的,因为总得为了美好的未来而甘愿现在受罪。追求长远的快乐,往往得牺牲眼前的快乐。可是,只顾一时爽快,早晚又得承担后果。
2. 我们不仅关心快乐的结果,还要关心快乐的理由。我们不仅希望得到快乐的感觉,我们还希望快乐的过程是真实发生的,而不是被他人操纵设计的。
3. 道德的出发点往往是自利的。从利己的动力出发,做出利他的行为,可以说,道德是一种更明智的自利。
4. 生命的意义,说白了就是为什么活着,为什么这样活着而不那样活着。
5. 可以说,直面死亡,是我们安心地活在当下的唯一方式。
6. 说生命无意义,或者生命的意义不能由我自己把握,多半是给自己胡作非为找一个正当的理由。
-----END-----